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业务持续管理 危机中确保IT系统稳定

  BCM作为一个能够识别来自威胁潜在影响的管理过程,可以对潜在的危险加以辨别并进行分析,确定其对企业运作造成的威胁,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持续管理计划来防止或减少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008年伊始,一场罕见的雪灾降临中国,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516.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有专家初步估计,雪灾可能拉低一季度GDP增速大约0.5个百分点。而2008年1~2月份CPI涨幅也分别高达7.1%和8.7%……

  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大的降雪,因此,此次雪灾才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与此类似,在信息化时代,突如其来的灾难也会给那些依赖信息化手段和IT系统运行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BCM(业务持续管理)作为一个能够识别来自威胁潜在影响的管理过程,已经不单单是危机管理、风险控制、灾难恢复或者技术恢复。拥有BCP计划(业务持续计划)和引入BCM机制(业务持续管理),不管是对于政府机构,还是对于企业界,都变得十分必要。

  雪灾呼唤应急管理

  2008年初的这场雪灾,首先拷问的就是城市的应急预案。

  今年的大雪所形成雪灾,确实是几十年一遇,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根本没有想过要为雪天准备应急预案,因而,面如突如其来的大雪,一向运转有序的城市几乎乱了套,本已不堪重负的春运,更是雪上加霜。

  大雪拷问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应急预案,同时也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沉重的应急意识课。

  北京人大都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12月7日傍晚的一场中雪,几乎让首都交通陷于瘫痪:公共汽车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在街道上;无数市民在风雪中等了一两小时,也打不上出租车;迫不得已步行回到家,时间已过午夜。

  两年之后的2003年9月17日早晨,一场中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再次让北京出行的市民尝够了苦头。2005年8月初北京气象部门台风“麦莎”误报,也给京城百姓造成了心理恐慌。

  在经历了多次突发的气象灾害之后,北京市应对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逐步得到完善,从公交、地铁,到供电、消防,城市基础设施企业都在逐步完善各自的应急预案,老百姓的心中也开始有了应急安全意识,遇到异常天气,都会主动调整行程安排。

  面对2008年初这次突如其来的雪灾,很多人对于可能遇到的困境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至于很多人被困在半路上。再加上春运高峰,使得这次雪灾的影响在无形中增大了很多。

  就像2003年春夏之交肆虐在我国的非典一样,人们总是在经历过灾难之后才如梦方醒,为应对这些灾难建立起相应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来自东京的经验

  3月6日,在关于推进BCM在中国发展研讨会上,顾林生着重阐述了日本在灾难管理以及业务持续计划方面的经验。

  据介绍,在日本,有关任何一种灾难的任何信息,人们都能在相关的法规、条例和各种资料中找到,包括所有的避难场所、煤气管道和下水道的分布情况,每天救灾记录的要求格式以及各机构救灾车辆、船只的数量、类型等。

  以东京为例,2003年4月,东京都建立了危机管理新的组织体系,由知事(相当于我国的市长)直接管理,设置危机管理监,灾难发生时直接辅助知事,并强化各部门的协调功能。在综合防灾部,来自自卫队、警察厅、消防厅等其他部门职员的10人共同办公。由此,信息由部门分散管理变为统一管理,作为最高管理者的知事可以直接掌握各种信息,有利于更快捷地对灾难做出反应。

  建成于1991年4月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7.9级),自备有发电装置,仅用储备的材料即可保证中心3天正常工作的电力,中心拥有的发达的受灾信息系统,能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各个防灾机构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很快估计出救灾需要的人员数,并通过传呼机召集全体人员集合,同时将各种信息报告给知事,知事据此在灾害对策本部作出各项决定,并通过指令信息室传达各防灾机构,有关部门则通过信息系统终端互相交流信息。

  为防不测,东京都还成立了备用灾害信息系统——立川地区防灾中心。每年,防灾中心都会进行有关防灾的各种训练,以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

  除了防灾中心的系统,日本的合同制也为防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旦东京发生灾难,附近的7个都市县都会“挺身而出”,因为它们和东京签订了“相互救援协定”。东京还有更大范围的合作,它和仙台、札幌、名古屋、大阪、广岛等日本的13个大城市也签订了“相互救援协定”。当它遇到大灾难时,会得到来自远方的援助。

  与日本相比,我国不仅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也较为落后。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扶危定倾的BCM

  2008年初南方雪灾是在多因素耦合下形成的突发事件,可是,从此次雪灾中反映出的应急预案缺失或再度失效的问题,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觉得,中国未来的应急管理应该先从基础研究抓起,而不是贸然进行实际应用。

  在雪灾、洪灾之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今天,与BCM相比,应急管理(EM)首先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过,应急管理一般是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而业务持续管理(BCM)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管理流程与方法,主要识别公司潜在的危机和相关影响,并制订一个建立快速恢复能力和有效反应能力的计划,从而减低非计划的突发事件给业务带来的破坏并降低不良影响,确保关键业务的持续性。

  BCM是由业务自身驱动的一个综合学科,不限于应急管理、风险控制、灾难恢复或者技术恢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研讨会中谈到。就BCM的发展趋势而言,他认为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化、概念外延化的过程。

  BCM整体可分为五个层面:从被动到主动再到未雨绸缪;从技术恢复、数据恢复到业务接续、业务恢复再到业务持续;从灾难应对到社会责任再到广泛协作与联动;从技术经济评价到社会影响、未来影响评估;从选择性措施到必备经营战略再到法规合规性。

  应急属于典型的东方思维,当人们面对灾难时,才会想起应对之道,而业务持续管理则更属于典型的西方思维,它提供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之道。中国计算机用户总编辑段永朝从东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化谈起,评价了应急与BCM的关系。

  推进中国的BCM

  恐怖袭击、黑客、网络侵袭、电脑病毒、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频发,让企业和机构认识到,只有通过更加切实的手段,借助更便捷的信息技术,构建真正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时至今日,BCM已成为应对危机事件的国际通用规则。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成型的BCM标准规范。尤其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更是大大加强了BCM机制的建设,其他各国政府也日益重视,亚太地区的BCM机制也逐渐建立。

  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的BCM标准,引导企业界和专业人才在正确的方向前进,少走弯路,早日进入BCM科学研究的先进领域。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让更多的行业、企业了解灾难事故面临的风险,掌握亚洲及世界上先进的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的发展趋势,建立中国自己的BCM行业标准。

  由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发起,由中国金融、电信、能源、交通、石油等各行业的信息主管及政府部门相关信息主管组成,成立了BCM专业委员会。通过BCM专业委员会,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厂商之间、行业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形成互动,共同促进中国的信息化建设。BCM专业委员会广泛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让国内的厂商、企业接受BCP、BCM概念普及,尤其要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BCM标准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将建立基础和共识,为企业经营者建立一个准则,以保证在灾难情形下他们仍然可以继续提供他们的服务。

信息来源:赛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