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尚无一个厂商在商业智能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但随着微软的进入这一状况将彻底发生改变。
2009年11月,微软发布SQLServer2008R2社区预览版(CTP)和公测版的SharePointServer2010和Office2010,为即将在2010年3月推出的上述前两种企业级产品正式版营造声势。微软认为,即将面世的新一代微软SQLServer将在商业智能上作出更大的投入,它的代码为Kilimanjaro(中文名称为“乞力马扎罗”)。
事实上,SharePointServer是微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这项业务营收超过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IDC数据显示,微软2008年在协作内容工作区市场上取得了很大份额,OfficeSharePoint的增长率在各大软件厂商中名列首位。
观察微软的每一次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对技术和市场准确的判断。现在,微软将出拳的方向定为商业智能领域,希望让“BI(商业智能)像PC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微软的愿望看来很美,但在群雄并起的商业智能领域,它是否能敌过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客户的认可?
不陌生的商业智能
商业智能的最早定义是在1989年。当时GartnerGroup公司的HowardDresner提出“它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订”。现在,信息化的发展让放量递增的数据正在变成一种负担。人们开始寻求数据中的价值,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由此诞生。它是一种运用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来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崭新技术,旨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啤酒加尿布”的故事一直被奉为商业智能经典案例。在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尿布和啤酒被摆放在一起出售。当商场对拿到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夜间的很多客户买了尿布的同时还买了啤酒。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为何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里?原来,夜里来买尿布的男顾客常常是被太太派遣出来给孩子买尿布的。这些男顾客觉得晚上买尿布是一件苦差事,顺便买箱啤酒作为犒劳。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因此双升。销售数据本身并不能帮助企业指导商业运营。但当对这些数据深入分析,发现之间的关联,就可以预知哪些商品一起卖可以拉动更多的销售。
商业智能经过20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今天的商业应用上仍处于发展阶段。以往只注重一些高端应用的商业智能要么不实用,要么条件苛刻。居高不下的价格和抽象的宣传让企业望而却步,买方市场局面迟迟未见扭转。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智能的前景将暗淡无光。IDC早在2008年3月发布报告称,全球企业的业务决策制订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而商业智能技术已成为导致领先企业与普通企业差异化的重要因素,BI在日常运营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将使这种差异更加突出。
IDC商业分析研究项目副总裁DanVesset认为,“商业智能最终将进入一个大众市场。这是下一个市场周期的前奏,将会引领商业智能的普及。”预计到2010年,BI市场规模将达到19亿英镑。随着BI市场的日益火爆,IT巨头纷纷布局自己的BI战略,一场硝烟弥漫的BI争夺战悄然打响。2007年,甲骨文斥资33亿美元收购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公司,SAP也以48亿欧元现金出手,收购了一向以BI系统老大自居的BusinessObjects(BO)公司。IBM、微软也都积极参战,纷纷出手并购BI中小企业。
从这场博弈来看,未来BI市场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微软的优势
虽然不是第一个进入BI(商业智能)领域的企业,但微软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赢得市场的认可。
来自深圳的深信通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深信通”)对微软BI深有体会。这家专门从事企业信息化基础平台软件开发、通用应用软件开发的企业凭借其自主研发的IRMP信息资源管理核心平台,曾先后为多个行业客户提供综合应用平台等相关软件与解决方案。
它能成为微软的客户很有戏剧性——一次为移动运营商提供服务的经历,一下让深信通喜欢上了微软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深信通负责人告诉《IT时代周刊》,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在进行客户系统内部数据优化前,就发现系统间频繁的数据复制、粘贴、查询及整理、导入占用了客户太多的时间。而为了避免人为错误,还要进行数据核查工作,才能得到最终的报表、统计分析结果。业务流程上,客户在处理内部业务时涉及多部门(网络优化派单系统、网管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系统、客户投诉处理系统、运维管理、性能监控、管理类系统等),需要收集多个数据源信息。而应用程序及服务中的数据库源格式又各不相同,在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时,只能人工处理及核查,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客户为了加强数据汇总分析能力,还需要一种无障碍、透明的交换解决方案,即构建企业内部的“数据网关”。
但是,深信通公司在开发“数据网关”时遇到了数据自动提取、数据自动格式化、数据获取、交换规则、数据校验、结果预览与报表呈现、存储效率等多个不可回避的挑战。最后,微软提供的SQLServer2008数据平台帮他们完成了这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运营商对深信通的服务非常满意。深信通客户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部门经理王建平认为,微软提供的SQLServer2008简化数据管理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前由5-6个部门协调几天才能完成的多种报表、数据统计、数据导入导出任务,现在通过系统几分钟内就能准确完成。”王建平说,“而利用SQLServer2008的数据整合及分析能力实现了无缝数据交换,并加速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
此外,新系统与现有平台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个基础平台,承载多个应用”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投资,加快系统建设速度,有效降低建设成本,直接减少了项目的开发风险。而最直接的体现是,以往多个部门多人完成的数据获取、统计等日常工作任务,现在只需两个系统管理员就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现在微软自身也通过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业务的提升。微软商业智能专家朱宁告诉《IT时代周刊》,以前,微软销售人员带着笔记本跟客户谈项目时,往往是一个人为了一款产品要向十几个人推销,有时还卖不出一套产品。但现在通过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销售人员在外出推销时,会通过这套系统对潜在客户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中挑选出最有意愿购买产品的客户。”
中国成主战场
在美国,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使用了商业智能。要在商业智能领域赢得先机,尚属起步阶段的中国市场成为各家企业竞争的焦点。
在中国市场上,几大国际厂商占据高端市场,国内BI厂商分食低端市场。其中,信息化水平很高的金融、电信成为BI应用最集中的两大行业,约占70%的市场销售额。虽然现在尚无任何一个商业智能厂商处于市场绝对领导地位,但相比大多数商业智能厂商产品线不完整的天生缺陷或是聚焦某一块发展的思路,微软突然出击的实力开始让业界刮目相看。
第一个感受微软压力的是甲骨文。在多维分析市场上,甲骨文是进入时间最早的一家企业。但1999年微软看到甲骨文在规模上的局限性后,就在最初设计上作出调整,使微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做到TB级的厂商,在多维引擎技术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现在,微软利用自身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可以容易而迅速地在其BI平台上创建不同的应用,吸引客户的加盟。
微软BI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从事商业智能应用项目实施多年的北京迈思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鹏深有感触地告诉《IT时代周刊》,很少有厂商像微软如此有耐心地长期关注于这个领域。
事实上,选择一个应用平台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系统的建立需要持续支撑其业务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成长。而即使部署后,面对不断出现的科技创新,企业究竟是全部推翻重建,还是选择其中20%-30%重新投资建设,这又是一大问题。
而现实中的难题是,很多BI软件在中国部署时,听到的坏消息和好消息同样多。BI如同高级衣装定制,而非标准化成衣,每一个企业都是单独定制的。如何让客户认可?在雷鹏看来,标准化的产品和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投资与量身定制。
雷鹏认为,微软平台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过去6年跟微软在BI的持续合作让他的体会非常深刻。只有在中国有长期计划的大型软件公司才有这种耐心去持续性地维护它的生态系统,最终使它的科技和产品在中国不会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切切实实地得到应用。但落地不是产品部署上的落地,而是从中国企业的业务角度去考虑,最终怎样在投资保护和科技之间寻求一个好的平衡。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开发处高级经理沈斌对微软平台有着更直观的认识。他认为,微软SQLServer2008平台系统在易用性、方便快捷地搭建其业务系统等方面能很好地满足人寿养老股份的业务需求。以前,人寿养老股份自己定制的系统中很多报表是固定格式,不易随业务用户需求的改变而灵活变化。而且多数时间各个业务部门要求不一样,报表格式也不一样。微软的商业智能平台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软商业智能平台的易用、易修改等特点让朱宁很自豪。在雷鹏的眼中,目前让他愿意紧密合作的厂商为数不多,微软就是其中之一。在业务变化非常快的今天,微软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现在,摆在微软面前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开拓市场,而是如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它在企业商业智能应用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微软的目标
微软最厉害的不仅是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而且它能够充分消化吸收对手产品的优点,然后将自己的产品做得比对手更好,进而击败它,成为市场的赢家。
自SQLServer7.0初次尝试做基本的BI功能,到第一个最完整的BI版本SQLServer2005(包括BI从端到端需要的工具、技术和各种解决方案,后来的OfficeSharepoint2007为BI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工具),从前端展示平台到后端底层数据平台,微软对商业智能的理解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平台化发展思路。
在商业智能领域,微软是第一个提出“真正做好BI的,一定是端到端的厂商”的观点。而这,也让微软赢得了市场声誉。
何谓“端到端”,微软商业智能专家朱宁博士告诉《IT时代周刊》,每一个企业都存在很多不同的数据源,如何从中抽取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转换及整合;怎样建立多维模型,进行深层分析;怎样通过丰富的前端展现让重要信息“一目了然”……这个将多个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解读为信息并用以指导业务的过程即为端到端。被视为单纯的数据库是对SQLServer的一种误解,其实它包括了中间层的数据转换装载工具,包括报表平台、多维数据分析平台以及数据挖掘平台。这些是构成端到端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中最基本的必要元件。
朱宁在商业智能领域颇有见解,言谈举止间并无袒护东家之意。她认为,并购容易但消化整合难。在她看来,企业进行大量并购有两个结果:一是并购后能完全融合,将两个企业变成一个企业;还有一种并购后的现象——沙拉,无论怎么融合,最后的结果还是你是你,我是我。如果一个企业买很多产品来组装一个解决方案,就会发现每个产品版本和补丁的不同会给企业增加很多后续的麻烦。微软的并购属于前者。历史上,微软进行过很多并购,但融合难的问题并未困扰微软,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微软每次买来一个好的产品就能消化。
信息来源: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