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创业者必须学习的长征战术

  毛泽东与石达开在命运的洪流中只在一个空间点上发生“关系”----安顺场:石达开率领的太平西征军在这里因无法渡河而全军覆没,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到这里也无法渡河,所以选择了军事上“不可能”的打法,一天一夜长途奔袭240华里以22人爬13根铁索攻破卢定桥蒋军防守,从而让红军冲出“死地”。

  今天看当年的红军长征,从政治角度看是毛泽东领导权及领导团队的形成,从精神角度看是顽强生命意志的体现,从军事上看好一点曰为战略性转移,差一点的就说是流寇。因为毛领导的红军最后夺取了政权,长征越来越成为一个“传说性”事件----以结果解释过程的“目的论史学”占据了主流。

  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历史却实实在在的表明,无论在政治上(所谓民心向背),还是军事上(战斗能力),中共28年的历史、武装斗争21年的历史,从枪杆子里打出一个新中国。

  这种军事上的胜利表明,中共在军事上的作战能力是优秀的,尤其在战术上具有特别值得研究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政治与战略,因为任何战斗的胜利首先取决于战术的成功,战术能力反映着指挥者的军事智慧。

  总结长征战术对于希望从长征中获得人生的、商业的经验来说,是饶有兴味的一件事情。

  长征战术一:保存有生力量。

  红军从苏区转移是8万人马,在湘江之战前非战斗性减员即逃兵约2万人,到湘江之战6万人打过去3万人,损失过半。湘江之战是红军在三大战役之前少有的一次惨烈战斗,经此一役李德、博古的军事领导能力受到压倒性的怀疑,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开始得到拥护。

  游击战的核心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符合《孙子兵法》所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兵家之忌。看起来这个战术原则是应该的,但未必每个指挥者真能做到,对战场的认识如何才能客观冷静并不是简单兵力对比所能决定的,战争具有太大的偶然性。

  兵力少的未必战胜不了兵力多的,但开仗的战术肯定不是正面对决。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避免阵地战、消耗战是根本。

  长征战术二:强者弱处不禁打。

  弱胜强的战例里一定都会发现对手的错误或弱点,如果是命门那就可能导致“蛇吞象”了,比如曹袁官渡之战。

  长征里的毛对蒋军弱点把握莫过于各地方武装与蒋军嫡系的矛盾,因此毛泽东总是利用地方军阀战斗意志弱、自保意识强、对蒋军有提防等心理,通过战术调动来制造蒋军各部队间配合的不协调,从而创造战机,四渡赤水就是利用“形敌、动敌”之术从战术上转变局部战场的强弱对比,从而获得战术主动的经典。

  这就是说,战略上实力薄弱的一方,可以通过战术的组合,同时利用对手的弱点,为自己争取到局部战场的主动权。

  善战者无不具有这种战术“动敌”的能力,刘伯承的上党战役、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林彪的三下临江,无不是这种高超的战术运作能力的体现。

  长征战术三:行不由径。

  红军走起“弓背路”,连林彪这个井冈山朱毛武装嫡系里的王牌----红一军团军团长都萌生对毛军事指挥能力的怀疑,而历史证明毛的路是对的,按常规行军路线行动,只会走入蒋军的包围之中。

  “行不由径”这个让人“看不懂”的战术,不是隐蔽自己的行军动作(当然能消失在敌人的侦察里是好的),而是隐蔽自己的真实行军意图,即让对方无法准确判断部队的真实意图,又恰是《老子》里“迂则直、洼则盈”辨证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用时髦的话说:不走寻常路。

  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走寻常路不单在考验指挥者的智商,更在考验团队的执行力,或者说向心力:在似乎看不到前途与目标的情况下,对不符合正常认知或理解范围的事物能否“理解了执行,不理解也执行”!

  长征战术四:跑路需要思想。

  长征其实就是跑路,为了生存、为了避开被围歼而跑,所以长征确实反映了人在极度逆境里的生命意志。

  但我们也知道,如果只是为了活命,也是跑不了多远的,不单是跑路人的“脚力”会慢慢丧失,人的“心力”会更快地丧失。《甜蜜蜜》里曾志伟扮演的黑帮大佬亡命天涯多年后,说了一句“跑不动了”,所以意外地遭到一伙混混的打劫,暴尸街头----这个纯粹偶然的死亡恰恰证明在人的“心力”丧失后,生命就真的象一盏微火,经不起一点风雨。

  所以在红军25000里长征的背后,既要看到“行走的力量”,更要看到“思想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在支持行走的意志。

  人生、事业,但凡是有所追求又遭遇困难的情境,亦复如是。

  长征战术五: 轻装前进。

  既然是跑路,除了维持生命与战斗力的东西以外的其他“物件”,都只能“割爱”了,有用但影响跑动速度的“物件”也要扔掉----这是长征的基本规则,所以苏区政府的“档案”要扔下,非战斗性人员要留下、甚至重武器也要扔下。

  跑路的速度决定着生死存亡!

  这不是快鱼吃慢鱼,而是跑快点才能活下去。

  传统商业里的“空手套白狼”是“轻资产运营”的代表,中国流通领域的开放政策让一大批“倒爷”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现代电子商务正在诞生越来越多的“轻公司”,如橡果国际、史泰博、PPG、ITAT等新兴公司,这些公司利用网站、电视、目录册、电话等新行销手段快速打开消费闸门,实现了非传统渠道的销售突破。

  长征战术六:敢打必胜。

  长征之所以成为传奇在于仿佛有命运之神在眷顾这支队伍: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巧渡金沙江,每每面临绝境的时候总有“关键的少数人”意外地创造出生机,让人不得不叹服!

  而我认为,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红军的军队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带兵能力”。

  任何战略、战术都需要人去执行,同样是红军,红一军团之所以成为蒋军都害怕的主力,主帅林彪是关键因素。这个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年仅25岁,也不是身材魁梧的“大跑筒子”,要说政治觉悟恐怕也平平,井冈山时期怀疑星星之火、能否燎原,长征途中怀疑老毛的指挥能力、到后来解放战争为打不打锦州又要“主席头脑冷静思考之”,但不能否认,林彪从红军时期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都是中共最具指挥能力的将军。

  林彪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战术方法,如一线两面、三三制等,核心的是“敢打必胜”这么一种精神:敢打是对任何强敌都敢于与之作战,必胜是有充分把握再投入战斗,与简单的匹夫之勇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湘江之战、飞夺泸定桥、平型关伏击、塔山保卫战等一系列“恶战”经典战例都出自其统帅部队,不可能是偶然。

  长征战术有普遍意义,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战争通则”。

  我认为长征战术更加适合实力相对弱小的部队,也就是说这些战术原则总的来说对弱小一方摆脱逆境、由小变大具有更多的借鉴价值。因此,在商业上对于创业型企业具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事后诸葛亮、观棋成高手,局外议论总不如局内亲历,孰成孰不成,当时难有定论。石达开没有成为洪秀全第二,毛泽东最终获得党内地位重新领导红军,只能一切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