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与策略方法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互动的关系,给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在形成协同商务与互动管理的新环境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本文即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实践中分析了中小企业关心的问题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几种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策略方法,以便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经营方面的借鉴。

如果说以前国内IT厂商在中低端管理软件市场占有优势,2002年岁末国际IT巨头也开始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2002年11月,Oracle、联想和Sun联手启动“鲲鹏计划”;2003年9月,蓝色巨人IBM强势发布中小企业“腾越计划”; 2004年3月,惠普针对中小企业提出“灵动商务策略”;还有不容忽视的微软,它也在慢慢地从个人用户市场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进军。SAP、Oracle等大型IT方案提供商开始着手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开拓,这将给此前一直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地方案提供商带来不小的压力。我国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将开启一个新的阶段,这将对我国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基础。但必须认识到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是购买几套软件或是构建一个门户网站的简单过程,而是信息资源在企业内外互动整合的动态过程。中小企业认识与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得在其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新型关系

信息时代,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两化并进的现实选择,是党和政府十五规划与十六大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即以工业化为根本,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我国现阶段既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性,又具有推进信息化的一些必要条件。而今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不具备全面信息化的条件,当前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完成工业化。大多数学者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一种互动与联动的关系,即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产物, 是后工业化(高技术化)阶段的高级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化能够催化传统产业的嬗变,推动产业结构级,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这需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来予以满足。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以工业化为手段。同时信息化主导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及市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涉及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产业战略基于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欲建设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尽管现在正由工业化阶段向信息化阶段发展,但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并不会下降,况且现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

信息化推动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工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些为大多服务业或者离散类辅助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一定要落实到微观层面上,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外部效应与政府提供的公共的信息与技术资源,并能够塑造信息化整体环境,创造一种新的协同商务与互动管理的商务平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多样性需要提供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实现行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的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

二、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一) 中小企业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表明,目前真正实现计算机(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较高级应用的企业在全国的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滞后成为了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近半数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30%;同时,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领先企业和后进企业的差距正在拉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但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应在于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经营管理与长期发展等一系列提高企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而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自身的问题而且还与来自IT方案提供商、政府、银行等各方面。

(二) 对于信息化中小企业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当今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过程中正逐渐地恢复理性,开始认真对待信息化问题。随着大企业实施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为了公平共享信息化带来的巨大的收益与实现企业长期竞争的需要,中小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信息化的问题,对于过去业界信息化失败的反思,这些企业对信息化的实施更加注意慎重与细微。据CCID调查,现在中小企业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注的4个方面依次是:价格、功能、性能、渠道与服务。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小企业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通常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时,这些企业更加考虑成本收益分析,即通过信息化企业能够得到什么,是不是合算。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由信息化带来的沉没成本,通常它们想通过信息化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而不是降低利润来获得业务流程的优化。据AMT调查,中小企业目前最关心问题为:能否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预期收益(占总投票人数的74.14%)。

2、信息化是否会削弱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小企业非常关心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否一致的问题,一旦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不想一致时,企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通常这些企业是在其发展比较完善时,才开始考虑信息化的问题,并且需要方案提供商与咨询顾问的协助规划。

3、信息化能否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通常这些企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管理问题,管理存在的问题哪些可以通过实施信息化解决,哪些可以实施以后进行战略调整管理解决。如何更充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普遍的存在的问题。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功能是否齐全,是否能够解决企业某些具体的问题。

4、信息化能否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可能带来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也不是只要进行了信息化,就可能带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只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备的工具。信息化并不能防止竞争趋同。

5、如何更好地看待信息化中的计划控制。如何处理集中控制与分权激励的矛盾,是强调过程透明还是结果透明,如何加强预算控制,财务管理模块如何解决结算、融资、考核、资金调度、事前控制、对外报表等自动处理问题,如何解决对于储备过高,物资沉淀严重,途中占用,作业不规范等具体问题。

6、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干预行为。通常这些企业必须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基础设施的支撑才能实施信息化,这就增加了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干涉力度,可能导致企业不得不在政府的要求下实施信息化,甚至实施信息化的目的不是符合企业的需求,而是来自政府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