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将广州业务机构升级为办事处的欧特克公司表示,华南“智造”业极大拓展了IT市场的空间。但事实上,华南真的已经从“制造”进入“智造”阶段了吗?
当“Made In China”已经遍布全球时,中国制造却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密集劳动、低附加值,还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智能化、高附加值的中国“智造”?
事实上,缺乏核心技术、模仿代工国外产品、简单人力成本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挤在传统制造之路上,也同时导致一批批企业倒在这条路上。许多企业及其领导者在这条路上失去了方向与感觉,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单纯依靠“制造”的路并不好走。
传统制造匮乏技术潜力
一个烤面包机,在美国市场如果能买到100美元,那么物流与渠道将赚20美元,品牌拥有商会赚25美元,而制造商只能赚几美元。与此同时,制造商还要忍受着原材料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研发投入增大等因素造成的成本上涨。
这就是珠三角地区一家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现状。这家企业拥有近万名员工,其中绝大部分是生产线的工人。除了产品技术及时更新之外,劳动密集与人力成本就是这家公司取得海外订单的最大优势。
宏基电脑前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理论”认为,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两端才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一端是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经过转换研发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另一端是如何通过行销和品牌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处在中间段的组装制造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受到的制约最大。
面对这一理论,大多数中国企业却选择了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也就是利润最低的制造阶段。由于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中国已经被全球定义为“世界制造工厂”。《财富》500强公司中,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超过2000个项目。
美商中经合高级顾问陈文豪认为,中国虽然利用人才和成本的优势,培育和发展起令世界瞩目的制造业,但中国还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市场的5%,而日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国是20%。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
珠三角地区云集着众多的制造业工厂,在给珠三角地区贡献巨大的经济总量的同时,近两年也出现了民工荒、竞争力下降的局面。东莞作为全国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民工荒现象越趋明显。据记者向一家企业内部人士了解得知,该企业员工在工作日每天都有加班的情况下,一个月才能获得700多元工资。低劳力成本成为许多企业的“看家”本领。
但要实现工业化,低劳力成本将不再是优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企业要想创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那么突破制造的瓶颈,打造自身的品牌与研发技术,加大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力度,进入“智造”范畴应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的源动力有多大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等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科研、生产与出口的外向型、高科技股份公司。作为世界十大片式组件系列整合供货商之一,具备为计算机、家电、手机等电子整机企业全面配套的大规模供货能力。
为了提高自身“智造”能力,该公司先后累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开发和完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包括MIS、ERP、CRM和结算业务系统等。与此同时,为部分子公司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商品化财务软件。不但规范了公司管理,理顺了内部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生产不断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工业化进程。
初步统计收益时,广东风华发现,实施信息化后成本降低了3~5%,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管理费用减少了10%,资金的年平均周转次数提高了1.2倍,呆帐总额降低了40%,客户满意度提高了30%,产品的总体合格率提高了3~5%,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与广东风华获得相似收益的企业在广东还有许多,通过投资信息化建设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受益者。但更多的企业却仍处于传统制造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孙家广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对于广东省来说,制造业企业密集,如何实现企业“智造”关系着广东省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广东省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保持一贯重视,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那么针对现状,如何进一步推进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呢?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陈少媚表示,广东省将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和推动行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等措施,对企业实施分类指导,让企业认准自身特点,结合其实际情况,注重应用、讲究实效、因地制宜实施信息化建设。
“智造”关头瓶颈凸现
虽然中国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推进相当注重,企业进步也很快,但在效益与产出方面,情况并不理想,除财务软件和CAD等单元类产品由于涉及到的因素简单且效果明显外,中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速度并不令人乐观。
开目软件公司副总工程师彭义兵认为,如果企业的意识不强,不重视体制变革,信息化将很难深入。他表示,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是信息化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都关注产品、重视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企业体制方面的问题。即使有些企业开始重视业务流程重组,但也没有触及体制方面的变革,其效果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信息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变革,所以企业信息化首先要变革上层建筑,改变企业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业务流程重组,并且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业务流程的创新,从而在战略层面上实施全方位的信息化规划。
除此之外,企业信息化的咨询业目前在国内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东莞一家业务范围涉及制造和商业等领域企业的CIO曾向记者介绍,与许多企业类似,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迫切需要清晰自身具体需求并制定相应方案。但是在寻找第三方咨询机构合作时,却遭遇许多尴尬,许多咨询机构对这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外部环境及其类似企业信息化现状了解相当缺乏,根本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咨询业务,主要是由各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软件公司、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多种形式构成的中介服务机构担当。但大部分机构仅限于单元技术产品的服务、综合服务和简单的软件应用培训,系统集成和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能力弱,特别是能够将生产技术、计算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融合,向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机构相当缺乏。
有关专家认为,面对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日益高涨,中立的咨询机构能够提供的咨询服务还比较稚嫩,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信息化软件提供商一直承担这一角色,很难保证咨询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现有的大多数咨询机构,没有自己的特色,又由于其服务对象——制造业企业的支付能力不强,普遍盈利能力不乐观,所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在企业投资力度不足、政府投资效益低、信息化监理薄弱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华南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将是一个必须前进却又相当艰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