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日本咨询业发展概况

日本的咨洵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到了5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国土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许多公共事业方面的咨询企业纷纷涌现,日本咨询业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后半期,日本咨询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咨询综合机构诞生,国际业务增多,加强了向国际市场的发展:70年代,“咨询热”席卷日本列岛,到1978年咨询机构达1570余家,仅“企业诊断”咨询业的从业人员就达5万多人。1970年前后是咨询业的大发展时期,一些综合性强、声望高、实力大的咨询机构就创办于此时期,如1962年成立了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1963年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所中心,1965年成立了野村综合研究所,1966年成立了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1967年成立了三井情报开发研究所,1969年成立了社会工程学研究所,1970年成立了三菱综合研究所,1971年成立了未来工程学研究所和政策科学研究所,1973年成立了社会开发综合研究所等。这些咨询机构大多是以中小型居多,综合性的大型咨询机构中著名的有野村综合研究所、社会工程学研究所、三菱综合研究所、日本综合开发机构等。

日本咨询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中小型机构居多,这是由于日本咨询业较年轻、知名度和信用度较低、海外咨询竞争力较弱等因素所形成,但研究人员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员居多。据日本《智囊团年报》提供的资料,在日本的250个著名的咨询机构中,有150个智囊团的专业人员都在20人以下,这和日本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的现实是相对应的。咨询业在国民经济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其它西方国家来说较低。然而约占日本咨询机构10%的综合性大型咨询机构,在世界上却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据日本通产省1988年的调查,占日本咨询机构总数1/10的大型综合性机构年均总收入高达1000亿日元以上。这些大型咨询机构平均拥有100名左右的专业咨询人员,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业务来自日本国内外的企业界或组织。日本除少数大型脑库拥有庞大的研究队伍外,大多数咨询机构规模不大,有的甚至只有2--3名成员。虽然咨询人数不多,但都很精干。日本综合研究所共25名成员,其中研究员有16名,并且专业各不相同,每年可进行10多今项目的研究。据统计,日本大多数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数量点总人数半数以上,有不少甚至达到80%以上。

日本咨询机构一般都有比较合理的人员结构(包括层次、专业、年龄),形成多学科结合的研究咨询队伍,日本咨询业中理工科出身的研究人员是社会科学出身3倍:三菱综合研究所共有510名研究人员,其中理工科出身有380名,社会科学出身有130名。而且人员经常更新,中青年占主导,咨询机构大多由30—40岁的研究人员支撑。据统计,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0—39岁的咨询机构占总数的70%5平均年龄40-49岁的仅占12.7%5平均年龄50—54岁和25-29岁的各占4.8%。在组织方式上,日本采取独特的“派出研究员”制度,即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所向咨询机构派出研究员,工作2—3年,工资由原单位发厂到期回原单位工作。据统计,日本43.2%的咨询机构有这样的“派出研究员”,其中80%来自企业。如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共有33名研究人员,长聘人员仅3名。

日本除向大学宣传培养工程咨询人才的迫切性之外,还鼓励企业举办业务研究班,以吸收新的知识技术,加强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为了使咨询人员积累丰富的经验,还向国外派遣咨询项目的研究生,使他们接受实地训练,或通过外国教育来培养。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博士,往往是咨询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然而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要想成为合适的管理咨询人员,还需要接受有关咨询技巧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培训。国外大型咨询公司都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获得信息资料的能力,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人际效能力等等。 日本咨询业主要的咨询机构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野村综合研究所不仅在东京本部拥有藏书4万册、各种杂志1200种、报纸65种和特种行业报纸88种的图书馆,还拥有自己的“信息银行”,专门收集日本经济、产业的资料,另建有日本1700家企业财务情况数据库。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占明显优势,信息处理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三菱综合研究所则把情报处理作为所内三大支柱部门之一。1994年咨询产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与开发经费投入就比上年增长了13%。日本的涉外咨询业务竞争力还比较弱,主要是由于日本咨询业比较年轻、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国外工作经验不足、声望不够等原因所造成的。据统计,1989年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为1816.1亿美元,日本33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规模的18.4%。为摆脱这一状况,日本政府多次派人到欧美考察,并在提高名声和信誉、培养人才、加强提供资金和情报收集工作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如向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派遣日本职员,通过他们宣传日本咨询机构;鉴于日本涉外咨询的服务对象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风险较大,日本政府设立出口保险,以补偿咨询机构的损失;对咨询业实行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日本政府从税制上规定对日本企业在国外承接咨询业务,以及使用外币进行等价交易所得收益实行优惠,这一税制即称为“关于技术性对外交易所得利润的特殊税制”,该税制规定在制定时间内进行技术性对外交易时,计算收入的部分金额可按亏损计算,这样咨询企业就存留了一大笔资金,企业可利用这笔资金加强研究开发设施,完善研究开发体制,培养日本咨询业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实和加强对项目的筹备,从而达到发展咨询业的目的;给从事海外咨询的公司以奖励,并发给项目预备阶段调研费用50%左右的补助金,以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

日本咨询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市场化程度高,以市场需求带动咨询业的发展。日本不同于欧美等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计划干预对市场自发调节发挥了显著的辅助作用。日本咨询市场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在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咨询业处于模仿阶段,主要借美国之经验。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开放市场,经济、贸易不断自由化,促使咨询市场不断拓展;反过来咨询业的发展也使经济、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这一时期日本咨询业的特点是企业诊断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咨询机构数量增长较快,直到1978年平均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长。然而接踵而至的石油危机和日圆升值等因素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持续的低速增长和不景气。日本咨询业也受到影响,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从1978年到1988年十年间其增长速度为2%左右。

日本拥有一定数量、知名度较高的大型综合咨询机构,如三菱综合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亚洲经济研究所等。可以说,日本“科技立国”、“贸易立国”等战略的制定,与这些大型综合性咨询机构的咨询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这些战略的制定才使得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咨询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比较重视企业的技术进步。日本的各类咨询机构,包括综合性机构在内,在接受政府或财团委托的项目同时,还面向社会特别是企业,承接企业所需的各专业领域内的咨询研究课题,使得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现在,日本企业的各类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充斥世界各国市场。此外,许多著名的“脑库”为政府部分提供咨询服务,出谋划策,如为日本政策设计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技术立国”等国家根本大汁。日本的研究开发咨询主要是以产品技术服务为主,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挑选出先进、经济、实用的技术推荐客户引进,并协助其谈判。这些咨询活动为日本的技术引进、模仿、跟随和创新,直到当今技术水平的赶超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尽管日本的咨询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是与该国政府积极扶植和引导分不开的。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脑库的建设,原田中内阁的宫房长官,后任自民党干事长二阶堂进,就是积极倡导和支持脑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为了筹建综合研究开发机构,联络政界、财界和学术界,亲自主持制订了方案,强调把它建设成为日本的全球性战略研究机构,处理有关经济、政治、外交以及日本发展道路等一切重大问题,并—起到全国脑库“总管”的作用。十多年来,日本政府不仅有计划地委托各种脑库研究许多重大的问题,而且首脑人物经常直接参加脑库举办的活动,不少高级官员还在一些脑库中兼职。政府通过综合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其它途径,为地方脑库的发展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政府为加强对咨询业的引导,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倾斜政策,大力扶植咨询业,如日本把强化咨询研究看作是产业界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每年的咨询研究费约占日本科研经费的1%: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政府对咨询机构外出调查的费用给予补助,政府将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计划、工程基础和活动方针等情报提供给咨询机构。加强相应的法规建设,保证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如国家制订“综合研究开发机构法”,使咨询业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先后制订了《中小企业论断实施纲要》、《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导法》和《建设咨询人员注册章程》,促进企业诊断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咨询业协调、有序地进行,日本仿效欧美建立了专业咨询协会,如1976年设立了日本咨询工程师协会(社团法人),协会通过协会章程等形式,对咨询人员从业资格、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发挥辅助管理的职能。起步较晚的日本咨询业自身也不甘落后,并采取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日本咨询机构把选择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日本咨询机构对经营顾问、咨询人员都有严格的要求,认为从事咨询的人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